外来生物入侵已经成为生态难题,其范围遍布全世界。外来生物入侵加剧了物种竞争取代及种群地位的演化。该研究成果全面诠释和完善了物种竞争取代理论。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地区,并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环境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破坏该地区生态平衡,引发生态灾难的现象。
目前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生物超过500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平均每年增加1至2种。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愈加突出。
种间竞争是物种群落构成的一个基本机制,竞争取代是种间竞争最严重的后果。竞争取代是一个生物种群通过利用、获得资源的优势或通过干扰对方导致资源重新配置,将一个原来已经建立种群的物种替代的现象。入侵种与本地种,本地种与本地种之间,在相同生态位情况下,种间竞争不可避免,甚至在特殊环境下,竞争取代现象时有发生。
过去很多研究认为,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特定环境下逐渐取代本地种成为优势种群,而这种竞争取代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本地物种生存以致威胁生物多样性。
过去15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近百种物种种间竞争取代的经典案例,详细总结了各物种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生态系统等环境下种间竞争取代机制。
结果发现,大部分种间竞争取代的现象发生在新入侵物种与其他物种之间,是由于引入种和外来物种的入侵所引起的。在分析的近缘种间竞争案例中,高达85%竞争取代发生在新入侵种取代本地种,以及新入侵种取代已定居入侵种,也有少部分竞争取代发生在本地种与本地种之间。
竞争取代机制复杂,但普遍认为是生殖能力差异、寄主适应能力差异、生殖干扰、逆境适应能力差异、药剂敏感性差异、天敌适应差异以及内生共生菌互作等多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长期进化的结果。
研究显示,外来生物入侵明显加剧了物种竞争取代及种群地位的演化,在特定区域甚至加快了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入侵种比本地种抗药性普遍高
美洲斑潜蝇1994年在我国海南首先发现,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暴发成灾,目前已成为国内普遍发生的害虫。2005年底在我国广东首次发现三叶斑潜蝇,随后迅速扩散至海南,在我国海南大部分区域,三叶斑潜蝇已逐渐取代了美洲斑潜蝇成为海南地区优势种群,完全改变了过去由美洲斑潜蝇占优势种群的局面。
入侵种与本地种相比,对农药的抗性普遍较高,是导致昆虫种间竞争取代共性因素,目前在斑潜蝇,烟粉虱、蓟马等发生的种间竞争取代现象均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