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属鲤形目,亚口鱼科,脂鱼属。地方名:火烧鳊、红鱼、紫鳊、黄排、血排、粉排、木叶盘、燕雀鱼。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吻钝圆。口小,下位,呈马蹄形。背鳍无硬刺,基部很长,延伸至臀鳍基部后上方。臀鳍短,尾柄细长,尾鳍叉形。
图1:被误捕的胭脂鱼
胭脂鱼生长较快,1龄鱼体长可达200毫米左右,胭脂鱼一般6龄可达性成熟,体重约10公斤左右,最大个体重可达30公斤。在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阶段体长2.7-8.2厘米,呈深褐色,体侧各有3条黑色横条纹,背鳍、臀鳍上叶灰白色,下叶下缘灰黑色;成熟个体体侧为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
图2
我国的胭脂鱼只有一种。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少见。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下游亲鱼不能上溯至上游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产卵,宜昌江段的某些产卵场的环境也遭到破坏。虽然坝下江段仍发现有繁殖群体,但因捕捞过度,目前自然存在的野生群体数量下降趋势仍在继续。
胭脂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亦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
亚口鱼科大多数属种分布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亚口鱼科的这种跨太平洋分布使得鱼类学家很迷惑。直到最近,张弥曼院士发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始新世地层中发现了化石代表,并且和分布于北美的化石十分相似,表明这一类群在始新世很繁盛,并且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为亚洲和北美洲间在始新世有淡水相连的假设提供了证据。
图片1来源:新浪网;图片2来源:hi.baidu.com